
前圖式期
(Preschematic Stage):4-7歲
「圖式(Schema)」一詞,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蘇利(James Sully)在其《兒童時期的研究》(Study of Childhood.1895)一書中提到,用來說明這個階段孩子表現手和手指的最初嘗試。後來才慢慢廣泛被使用。
「圖式」指的是孩子愛用簡單的圖案、符號及概念形象來畫畫的一種模式。例如小一點的孩子(前圖式期,約3~5歲),會畫圓圈代表頭,點或小圓圈是眼睛或嘴巴,兩條線是兩隻腳。這樣常見的畫法,古今中外皆是,它有個可愛的名字叫「蝌蚪人」或稱「頭足人」。
孩子漸大後,這樣的「圖式」畫法越趨明顯,例如畫一條水平線(基底線)區分天地;三角形代表山;長方形加上圓形變成一棵樹;長方形加上三角形變成一間房子;橫著畫的3變成一隻飛鳥;圓圈加上放射狀幾條線變成太陽;橢圓形或棉花團狀的雲;正方形中加上十字變成窗戶…。
前圖式期大約是孩子在幼稚園小、中、大班階段(平時較常畫畫的孩子,大班時則已進入圖式期)。這時期孩子塗鴉的內容開始變得有意念、有象形,雖然畫出來的圖案仍然很簡單,但孩子很喜歡藉由說故事為畫出來的圖案(符號)賦予意義,而這些圖案(符號)都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關。
這時期的孩子特別喜歡畫人物及生活常見事物。家庭是孩子最喜歡畫的主題,他們大多能夠幫家裡每個成員畫出特徵以做為區別,例如爸爸、媽媽、姊姊有不同的顏色、大小、形狀、細節或其他方式。
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會對圖案(符號)分類,通常最重要的是人物,然後是動物(大都有固定的形狀),然後是房子、樹、花…等等。但不管是人物、樹木、動物、房子、花朵…等,都是漂浮、四散在畫面各處,彼此位置沒有太大的關連,並且沒有正確的大小比例。
孩子畫的圖案(符號)經常都是出現笑臉的,例如人物、動物、太陽、雲、房子、花…等。但生活經驗中,若經常有爸爸媽媽責備、生氣、吵架的經驗,則笑臉會減少,爸爸媽媽在罵他、打他的畫面也可能會被畫入畫面。
孩子在前圖式期,喜歡以○、□、△這三種基本幾何圖形,組合畫出簡略的人、物。在這三種幾何圖形中,○是最早出現,也是最重要的。前面專文說過,孩子從點狀塗鴉、十字塗鴉到漩渦型塗鴉,最後逐漸畫出一個封閉的圓,這個圓相當重要,因為它代表的是孩子的「自我」。
正方形和三角形算是圓形的「變形」,方形是長著四個直角的圓形,三角形是長著三個尖角的圓形。中班幼兒大多仍以圓形和線條的組合為主,如大圓是頭,小圓是眼睛和嘴巴,橢圓形的大圓是身體,細長的橢圓是手和腳。大班孩子則可以更靈活運用○、□、△,例如□是身體、脖子或鞋子,△是裙子、身體。這樣的「變形」,也是孩子從「自我」意識轉變為對「外界」事物、外在環境的更多體認。
前圖式期孩子對於顏色有極大的興趣,喜歡使用各種明亮的顏色,彩虹成為這個時期孩子很喜歡畫的重要圖案,因為他們有理由可以用到許多不同的顏色。孩子也很容易有自己喜歡的特定顏色,並且主觀、大膽的使用顏色,而非客觀地塗上物體本身的顏色,同時,他們也喜歡用不同的材質來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但孩子在這個時期手指肌肉控制尚不成熟,所以在他們畫的圖案裡塗色,通常會塗出去圖形外,經過一段時間練習,孩子的手部肌肉發展及手眼協調能力進步後,孩子則能夠做得更好,大人不宜在此時過度要求與責備。
每個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會發展出自己的圖式(Schema),然後會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,運用相同的模式來畫畫。在這個階段進入尾聲時,孩子逐漸能夠畫出更多細節,例如鈕釦、項鍊、裝飾物、手指、腳趾…等。對於各種人物的描繪,例如家人、朋友、各種不同職業人物,也會發展出固定模式(圖式)。
這時期孩子的作品都相當天真無邪,從畫面中可以感覺孩子很努力地想畫出具象的圖案,但生理的發展卻配合不上,因此畫出歪歪扭扭的線條,反而呈現出相當具有童稚的趣味與美感,不信大家看看「3、4歲孩子(約幼稚園幼幼班、小班階段)塗鴉作品」這篇徵圖文中,大家熱心提供的孩子作品,是不是相當有趣呢?
參考文獻:
-
黃壬來(2005)。幼兒造形藝術教學-統合理論之應用。五南。
-
呂廷和譯(2000)。透過藝術的教育。藝術家。Herbert Read著.Education Through Art.
-
胡寶林(2002)。繪畫與視覺想像力。遠流。
-
蘇振明(2002)。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。光佑。
-
王玉、梁波譯(1996)。兒童塗鴉˙線畫˙彩畫-兒童造型的早期形式。世界文物。Wolfgang Grozinger著.Kinder Kritzeln zeichnen malen.
文章出處:「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」FB社團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