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圖式期
(Schematic Stage):7-9歲
「圖式期」孩子,一般書上說明是在7~9歲左右,我的觀察經驗是現在孩子的發展普遍比以前提早,因此圖式期特徵的表現,很多出現在幼稚園大班到小二階段的孩子身上,許多小三孩子則因為過多、過早的教導,或大量資訊的刺激,提早進入了「寫實前期」。
「圖式期」階段的孩子,我將其稱為「學畫的黃金期」。雖說是「學畫」,但父母或老師並不是真的要教孩子怎麼畫(教了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阻礙),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將其腦海中的想法、想像、感受、經驗或記憶,透過各種媒材、形式,盡情地表現出來。
這個階段的孩子,在心靈上從「自我」發展到對「外在」人、事、物的探索越趨成熟,並開始有大量的人際互動(上幼稚園後)與生活經驗,孩子的手部肌肉發展、手眼協調能力與腦部發展也更臻成熟,因此在繪畫創作上,孩子逐漸能將豐富的想法與感知,透過較以往更為明確的圖形或圖式描繪出來。
在正常情況下,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喜歡塗鴉、創作,而其創作是相當主觀、相當自我的。而「不正常」的情況下,孩子會顯現出不知道畫什麼、不知道怎麼畫、不敢下筆、不喜歡畫畫、喜歡模仿、喜歡叫大人畫給他看的狀況。但大家聽到「不正常」先不用過度擔心,從孩子的反應正好可以檢視問題是來自於孩子的個性?父母的教養方式?還是老師的教導方式?而這些「不正常」狀況,都是很容易解決的。
孩子的反應透露出孩子個性,以及成長過程中的遭遇,不可輕忽。尚未閱讀專文中愛畫畫孩子的「良性循環」與不愛畫畫孩子的「惡性循環」(上、中、下)三篇的家長,請自行前往「檔案」區閱讀,就會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,並將其導入良性循環。本專文著重在介紹圖式期孩子的繪畫特徵。
圖式期孩子在創作上,有幾個非常特殊的特徵與畫法,與大人截然不同。其原因在於孩子此時期的生理發展,以及心智上對於空間感的理解,大人若不夠了解孩子的階段發展現況,則容易用自己「寫實階段」的角度來看待、對待孩子,因而造成孩子的傷害與困擾。
下列將簡單介紹圖式期孩子的創作特徵與畫法,日後有機會再做更詳細的主題式說明。
一、用「圖式」來表示視覺對象
孩子習慣用一些固定的圖式,來表現對外在事務的認知,並且會反覆的使用,例如太陽、雲、房子、人物、花草…等,這些圖畫中的形象代表孩子對於該人事物的概念,而不是孩子的知覺印象。
有些孩子喜歡模仿別人畫的圖案,或被教導一些固定、制式的表現形式,因而形成「概念畫」。「概念畫」的形成,以這個時期的兒童最多。很多父母或老師在不瞭解的狀況下,因為孩子的要求,或希望孩子畫出明確的圖形,因而教孩子如何畫,或畫給他們看,甚至替他們畫,這樣的做法不但會固著孩子對於圖像的既定印象,也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、模仿的習性,孩子的繪畫能力也會因此而停止發展。
二、運用「基底線」來表現空間
圖式期孩子的創作畫面,尚處在平面的二度空間概念,若有立體感的呈現,大多出於孩子模仿大人或大人教導,而非孩子自然的發展表現。
當孩子心智發展到這個階段,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和環境的關係,尤其是自我、人物、動物、房子、花草樹木是(站、種、跑、建立)在地上,這條線成了大地的象徵。因此孩子在創作上,會習慣畫一條線當作「大地」,而人、事、物都是建立在大地之上。
三、強調式(誇張)畫法
孩子在此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「畫其所感,而非畫其所知(what he knows but not what he sees)」,創作時無正確比例,大多是由情緒決定比例,經常會用誇大、誇張或不合理比例的方式來表現,特別是他們有注意到或有感覺的部分,例如爸爸大大的手牽著他的小手,孩子會將爸爸的手畫得特別大。
四、並列式畫法及重複圖案
這個階段有些孩子喜歡將人、事、物反覆畫出並排列在一起,我的經驗是這樣的孩子較乖順、聽話、中規中矩,但也較缺乏創造力和想像力。
五、展開(摺)式
所謂展開式畫法,就是例如作品中孩子畫一家人圍著圓桌吃飯時,孩子畫的人物是往四周散開來的,桌子下面的人物會是人臉朝向桌面顛倒的。孩子會這樣畫,是因為孩子的印象中,每個人都圍著桌子吃飯,臉朝向桌子,這是孩子的印象與記憶,孩子此時所表現的透視是屬於「多視點」,而非定點單一透視。
六、X光透視
孩子畫汽車同時畫出在開車的司機(全身)、懷孕的媽媽肚子裡有弟弟,房子裡有家人,這些原本會被遮住的人、物,都像X光透視一樣的表現出來,這也是孩子知覺的表現,而非客觀視覺上的經驗。
七、擬人化畫法。
這個階段的孩子,將所有事物賦予生命,所以太陽、雲、樹木、花朵、飛機、房子…,都有可愛的笑臉(五官),畫面中充滿了「生命力」。
八、裝飾性的畫法
這種畫法以女孩居多,孩子喜歡藉由繪畫來滿足自己裝飾慾望,例如髮圈、耳環、項鍊、皮包、公主裝、高跟鞋…等。
九、時間與空間的結合
孩子畫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感知,因此有時會畫出帶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方式,例如正在撿球與撿到球丟給爸爸的連續動作。
參考文獻:
黃壬來(2005)。幼兒造形藝術教學-統合理論之應用。五南。
潘元石(1989)。幼兒畫教學藝術。信誼基金。
趙雲(1997)。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。藝術家。
文章出處:「爸爸媽媽的兒童美術教室」FB社團
文章歡迎分享或轉載~
